一般大家認為品茶是雅,喝茶是俗,而信陽茶葉網卻不這樣認為,如今品茶是雅是俗,是件很難說清的事情。今天就來談下品茶的雅貴氣質和品茶的俗健體味到底有沒區別。
現在對于品茶的雅與俗分歧很大,一般認為品茗可以陶冶性情,兼而悟道,是一種非常高雅的修身方式;有人認為喝茶是附庸風雅、故弄玄虛,茶道那些儀式過于復雜或過于講究了,已淪為了一些人炫夸富貴的手段。
林清玄老先生實在是一個高人,他喝茶,喜歡在寒風冷肅的冬季,或在秋高氣爽的時節,夜深到眾音沉默之時,獨自在清靜中品茗,如此一來,文思如泉涌,滔滔不絕,流淌出一篇篇絕妙的詩章。林老先生喝茶,喝的是一種境界,喝的是一種深刻的禪意。
然而山人名士,不僅要吃好茶還要寫吃茶的詩,很精致的刻“吃茶文學”的集子。陸羽《茶經》以店,我們有的是講吃茶的書。曾經看到一部明刻的《茶集》收了唐以后的吃茶的文與詩,書前還刻了唐伯虎的兩頁《煮泉圖》,以及當時許多文壇名人的題詞。吃茶還需要好的泉水,從這《煮泉圖》的題名上,也就可以想到。因此,當的講究吃茶的名士,遙遠地雇了專船去惠山運泉,是時見于典籍,雖然丘長孺為這件事,使“品菜”的人曾經狼狽過一回,鬧了—點把江水當名泉的笑話。
中國的茶文化實在是博大精深,這種感覺也是無意中得來的。今年初到信陽采茶游,來到一個生產信陽毛尖茶場參觀,參觀完畢,我感覺不虛此行。參觀有一個環節是觀看小姐們的茶藝表演,比網上茶藝表演視頻的感受好很多,進行茶藝表演的小姐們一個個裝束淡雅,嗓音甜美,茶藝表演臺由一個碩大的樹樁雕塑而成,上面青龍盤踞,紫氣升騰;表演臺上的茶具也十分考究,都是十分精美的陶瓷器具。表演完畢,同伴們啥話也不說了,一個個紛紛解囊,旅行袋里裝滿了原產地的高質量信陽毛尖。
品茶當于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而事實是,生活匆匆,應酬繁多,難得浮生半日閑,幾杯“濁”酒把人灌的天昏地暗......
有一份好的心境,有一幫自己喜愛親友,才能品出茶的香味。正如生活中,少一點不正當的欲望,多一份從容的淡泊;少一點不必要的爭斗,多一份理解的寬容,我們是能夠品出平淡生活中的幸福滋味的!
其實隨著時代的發展,雅與俗本身也在互為影響、相互嬗變著,今日之雅,他日再看,也許會覺俗不可耐;而今日之俗,他日亦有可能成為時尚,如果僅為喝茶的好處和壞處健康考慮,那該是雅還是俗?
茶道的妙趣,就在于擁有一份沖淡的心境。不過,也確實有人為世風所左右,炫異爭奇,失卻了茶道的神韻。某日聽朋友說了件趣事,有人請他們一行十來人到茶樓喝茶,并取出寄存在茶樓的價值八千元一斤的茶葉沖泡,看著倒茶小姐的泡茶的步驟的欣賞過程,眾人喝后皆贊不絕口,眾口一詞地說好,唯獨朋友默不作聲。過后他不忿地跟我說,他覺得沒有自己買的幾百元一斤的茶葉好喝,但又不敢當眾說出來,因為旁人絕不會相信他,反而有可能說他是酸葡萄心理,只有喝幾百元的茶葉的檔次云云。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中國茶文化內涵豐碩,意韻無窮,為古往今來無數文人所津津樂道。但信陽茶葉網以為品茶的雅貴氣質和品茶的俗健體味的區別看每個人心境而已,但品茶究竟也有先決的條件,就是生活安定。 |